作為一個在陽臺、窗臺奮鬥多年的園藝愛好者,多肉植物絕對是我的心頭好。它們千奇百怪的形態、頑強的生命力(大部分時候啦),都讓我深深著迷。但說真的,多肉植物澆水這事兒,真是養活它們最簡單卻也最容易被搞砸的環節!網上資訊又多又雜,我自己也踩過不少坑,甚至交了不少“學費”(心痛那些仙去的寶貝)。今天就以我這幾年摸爬滾打的經驗,和大家掏心窩子聊聊多肉植物澆水這件“小事”,希望能幫你少走點彎路。
目錄
多肉植物澆水,為啥這麼讓人頭疼?
你想想看,多肉植物大部分原生地在乾旱少雨的地方,比如沙漠、岩石縫。它們的葉子、莖幹就像一個個小水庫,存著珍貴的水分。這就決定了它們天生不喜歡溼漉漉的環境。我們多肉植物澆水,本質上是在模擬它們原生地那種“乾旱 - 短暫大雨 - 迅速乾燥”的節奏。這和我們養綠蘿、富貴竹那種喜歡溼潤土壤的植物,完全是兩碼事!
很多新手朋友(包括當初的我),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太!愛!澆!水!了!總覺得不給水植物會渴死。結果呢?多肉不是被“愛死”的,而是被“淹死”的!爛根、化水、黑腐,接踵而至... 看到精心養的肉肉變成這樣,真的會超懊惱。所以,理解多肉植物澆水的核心原則——“寧幹勿溼”,比記住具體幾天澆一次重要一百倍!
打破迷思:澆水頻率沒有標準答案!
我敢說,這是網上最多人問,也最容易誤導新人的問題:“多肉到底幾天澆一次水?” 每次看到有人斬釘截鐵地說“一週一次”或“十天一次”,我就想搖頭。這真的沒有標準答案!因為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了:
1. 季節是老大!
- 春夏生長季(約3月-9月): 溫度適宜,多肉生長活躍,需要相對多一些水分。但這不意味著可以頻繁澆!每次澆透後,必須等盆土徹底乾透(後面會教怎麼看),再等幾天(給根系呼吸的時間),才能考慮下一次澆。我的經驗是,這個季節通常間隔可能在7-15天,甚至更長,視具體情況。
- 秋冬休眠季/半休眠季(約10月-次年2月): 溫度降低,日照變短,大部分多肉生長緩慢甚至停滯。此時對水分需求急劇減少!澆水的間隔要大大拉長,可能一個月澆一次,甚至整個冬天只澆1-2次(尤其是嚴冬低溫時)。記住,低溫+潮溼=爛根高發期!秋冬的多肉植物澆水,一定要更謹慎,更吝嗇。
- 可怕的高溫盛夏(尤其梅雨季): 這是多肉的“鬼門關”。高溫悶溼,多肉幾乎停止生長(或生長極緩)。此時最重要的不是澆水,是保命!通風!通風!通風!(重要的事情說三遍)澆水要非常節制,只在連續晴朗、通風極好、盆土乾透多日,並且傍晚或清晨氣溫稍降時,沿著盆邊少量給水,溼潤一下根系周圍的土就好,絕對不要澆透!梅雨季更要嚴格控水,甚至斷水。夏天澆錯一次水,可能就團滅了。別問我怎麼知道的(哭)。
2. 你的花盆什麼樣?

- 材質:
- 陶盆(紅陶/粗陶): 透氣透水性冠軍!水分蒸發超級快。用這種盆,多肉植物澆水的頻率會比其他盆高一些。
- 塑膠盆/樹脂盆: 最常見也最便宜。透氣性中等,保水性較好。澆水頻率介於陶盆和瓷盆之間。
- 瓷盆/上釉盆: 外表好看但不透氣!水分蒸發慢,盆土幹得慢。用這種盆,多肉植物澆水要非常非常剋制,間隔要拉得很長很長,否則極易悶根。我個人不太推薦新手用這種盆養多肉,除非你有很強的控水功力。
- 大小: 小盆幹得快,大盆幹得慢。拇指盆可能三五天就乾透了,大盆可能要一兩週。
- 有無底孔: 必須有!必須有!必須有! 沒有排水孔的花盆,簡直就是多肉的“水牢”,再好的控水技巧也白搭。多餘的水排不出去,爛根是遲早的事。別為了好看用沒孔的盆!
3. 你用的是什麼土?
多肉專用土通常顆粒含量高(麥飯石、赤玉土、火山岩、鹿沼土等),排水透氣性極佳。這種土澆透後乾得很快。
土壤型別 | 顆粒含量 | 排水速度 | 澆水頻率影響 | 新手友好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純顆粒土 | >80% | ⭐⭐⭐⭐⭐ (極快) | 最高 (幹得快) | ⭐⭐⭐ (需更勤澆水) |
高顆粒配土 (6-7成顆粒) | 60-70% | ⭐⭐⭐⭐ (快) | 較高 | ⭐⭐⭐⭐ (推薦) |
通用多肉土 (4-5成顆粒) | 40-50% | ⭐⭐⭐ (中等) | 中等 | ⭐⭐⭐⭐⭐ (最常見) |
普通園藝土/營養土 | 很低 (保水為主) | ⭐ (慢) | 最低 (易爛根) | 不推薦!⚠️ |
如果用普通的園藝土或保水性太強的土,水分會積聚在盆裡久久不散,對多肉根系是災難。所以,投資一包好的多肉專用土,絕對值得!別省這個錢。
4. 肉肉住在哪裡?環境很重要!

- 光照: 陽光充足的地方(像我的南向陽臺),水分蒸發快,盆土乾得快。光線不足的角落(比如我的北向廁所窗臺?我不會告訴你我試過...效果很糟),蒸發慢,澆水間隔要拉長。
- 通風: 這是關鍵中的關鍵!通風好(微風徐徐),盆土濕氣能快速帶走,根系呼吸順暢,大大降低爛根風險。通風差(密閉室內),水分滯留,很容易悶壞根系。我強烈建議,養多肉的地方,通風條件一定要好。必要時開個小風扇吹吹。
- 溫度&濕度: 溫度高濕度低(比如夏天的冷氣房?但冷氣房通常通風差...糾結),蒸發快;溫度低濕度高(冬天寒流來時的陰雨天),蒸發慢。氣候也會影響多肉植物澆水的節奏。
5. 肉肉自己狀態如何?
- 品種差異: 不同多肉對水的需求有不小差異。
- 超級耐旱型: 仙人掌類、部分龍舌蘭、十二卷屬(玉露、壽等)。它們可能需要更長的乾燥期。我的仙人掌球,有時候一個多月才想起給點水,活得挺好。
- 相對喜水型: 一些景天科薄葉品種(如乙女心、勞爾)、部分番杏科(生石花休眠期除外)、佛珠、愛之蔓等。它們可能需要比極耐旱品種稍微頻繁一點點的澆水(但仍然要等土乾透!)。
- 生長階段: 小苗、葉插苗的根系弱,儲水能力差,需要比成株稍微濕潤一點點(不是潮濕!)的環境,但也要注意不要積水。成株則嚴格遵循乾透澆透。正在開花的,可能需要稍微多一點點水份支援。
- 健康狀態: 根系健康的肉肉,吸收水份能力強,澆透無妨。根系出問題的(比如剛砍頭、剛修根上盆、有爛根跡象的),要嚴格控水甚至斷水,先讓它長好根再說。病懨懨的肉還猛澆水,無異於謀殺。
搞懂這些變數,我就明白了,死記硬背一個“幾天一次”去給所有多肉澆水,是多麼不靠譜!必須學會——
判斷盆土乾濕的實用技巧!
說一千道一萬,核心就是判斷盆土是否真的乾透了(甚至再乾個幾天)。這裡有幾個我常用的方法:
- 手感大法(最常用):
- 用手指(或用一次性筷子、竹籤)輕輕插入盆土,大約盆深1/2到2/3的位置。停留幾秒鐘拔出來。
- 如果尖端摸起來是乾燥的,沒有涼意、沒有濕潤感、沒有泥土黏附,那就說明盆土基本乾透了。反之,如果感覺潮濕、有濕土黏在手上或竹籤上,那就絕對不能澆!
- 這個方法需要一點點經驗,多試幾次就能掌握。注意別太用力戳傷根系。
- 掂盆法(很直觀):
- 澆透水後,感受一下花盆的重量(記住這個沉甸甸的感覺)。
- 過幾天,當你懷疑盆土是否乾了,再拿起盆掂一掂。如果感覺明顯變輕、變飄了,像個空殼子,那很可能就是乾透了。
- 這個方法對小花盆尤其有效。大盆可能不太明顯。家裡同型別的塑膠盆多,掂量一下對比更明顯。
- 觀察法(輔助):
- 觀察土壤表面顏色:濕土顏色深,乾土顏色變淺。
- 觀察植株狀態:如果底層葉片開始發軟、起皺(注意不是化水!不是黑腐!),這是多肉在消耗自身儲水,也是一個比較可靠的缺水訊號(尤其是對厚葉片品種)。但不要等到葉片嚴重乾癟才澆,那對根系也有損傷。看到最底下1-2片葉子有點軟皺了,就可以考慮檢查盆土了。特別注意: 新上盆服盆期、根系不好的肉肉,葉片發軟不一定是缺水,可能是根系沒長好無法吸水。這時候澆水反而危險!
光知道什麼時候該澆還不夠,怎麼澆也大有學問!
“乾透澆透”這個原則大家都聽過,但具體怎麼操作?
- 澆透!澆透!澆透! 當你判斷盆土確實乾透了,決定要澆水了,那就一定要澆透!什麼意思?就是把水均勻地澆在土面上,直到多餘的水從盆底孔嘩嘩地流出來為止。確保整個盆土都吸飽水。
- 為什麼要澆透? 這樣能讓盆土底部深處的根系也能吸收到水分,同時,大量的水從底孔流出,也能帶走盆土中積累的廢氣和一些鹽分(來自肥料或自來水),起到沖洗盆土的作用(類似“灌根”)。只澆一點點“意思意思”(腰水),水只濕潤了表層土,深層根系一直喝不到水,會導致根系向上生長(淺根),植株長不好,也違背了多肉根系喜歡向下紮根找水的天性。
- 澆水工具推薦: 我喜歡用尖嘴澆水壺(帶長嘴的那種),方便控制水流,精準澆在土面上,避免水濺到葉心(特別是蓮座型的多肉,葉心積水+不通風=爛心警告!)。噴壺通常只用來噴噴灰塵或增加空氣濕度(對某些品種),不能代替澆水!噴那幾下,土根本沒濕透。
絕對不能做的澆水方式:
- 天天噴一點! 這是大忌!盆土表層濕濕的,裡面還是乾的,根系會出問題,也容易滋生黴菌。
- 不管三七二十一定期定量澆! 無視環境變化和盆土實際乾濕狀況。
- 大中午頂著烈日澆! 水滴在葉片上可能形成凸透鏡效果灼傷葉片,盆土溫度高突然澆冷水也會刺激根系。最好選擇清晨或傍晚,氣溫相對涼爽時澆水。
- 葉心積水不理! 澆水不小心濺到葉心,特別是在通風不好的時候,一定要用氣吹或紙巾吸乾。多肉植物澆水時務必小心這個細節。
進階篇:特殊情況下的多肉植物澆水處理

- 剛買回家/剛換盆的多肉:
- 通常需要一個服盆期(讓它適應新環境,長出新根)。這段時間(至少1-2週,甚至更長)它們的吸收能力很弱。
- 澆水策略:
- 潮土上盆: 上盆時用微微潮濕的土(手捏能成團,一碰就散開),種下去後不要馬上澆水!放在通風散射光處。
- 耐心等待: 等至少5-7天,甚至觀察到底層葉片有輕微缺水皺縮跡象了(說明它開始消耗儲水,根系可能在努力工作了),再進行第一次澆水。第一次澆水可以不用徹底澆透,沿著盆邊澆一圈,讓水慢慢滲透到底部即可(半透)。目的是誘導根系向下向外尋找水源。
- 逐步恢復: 之後再根據情況,等盆土乾透再進行正常的“澆透”。服盆期最忌諱手賤頻繁拔出來看根或者忍不住澆水!管住手!
- 休眠期的多肉:
- 前面提到秋冬是主要休眠期,但有些品種夏季也會休眠(比如山地玫瑰、法師、部分生石花)。休眠期特徵:生長停滯,外觀變化不大,包裹起來(如山地玫瑰)。
- 澆水策略: 嚴格控水甚至斷水! 休眠期多肉的生理活動極低,幾乎不需要水分。此時澆水,它們不但吸收不了,反而增加爛根風險。保持盆土完全乾燥是關鍵,偶爾在連續晴好、通風極佳的日子,傍晚時沿盆邊給極少量水(意思一下,不澆透),維持根系不完全枯死即可。寧可乾點,別濕!冬天我好多肉兩個月不澆水是常態(前提是用了透氣的盆土)。
- 生病、疑似爛根的多肉:
- 首要任務是停止澆水!把植株從盆裡取出來(小心點),檢查根系。剪掉發黑、發軟、有異味的爛根(工具要消毒)。晾乾傷口(1-3天,甚至更長),然後用乾燥的土壤重新上盆(或嘗試水誘生根)。重新上盆後,放在通風明亮處,暫時不要澆水!等一段時間(可能幾週),看到植株有恢復生機的跡象(比如中心開始生長、葉片恢復硬度),再嘗試少量給水誘根。這個時候,多肉植物澆水必須極度謹慎,一滴水可能決定生死。
關於澆什麼水?自來水可以直接澆嗎?
這個問題沒有那麼玄乎。我用臺灣的自來水(經過水廠處理的)澆多肉好多年了,大部分時候沒問題。但要注意:
- 靜置: 把自來水接出來,放在桶或盆裡靜置24小時以上再澆。這樣能讓水裡的氯氣揮發掉(夏天氣溫高揮發快,冬天慢點),同時水溫也能接近室溫,避免冷水刺激根系。
- 避開鹼性重的地區? 臺灣大部分地區的自來水水質還算不錯。如果你的地區水質特別硬(鈣鎂離子多)、鹼性特別強(PH值很高),長期澆可能會在土壤表面留下白色鹽鹼結晶,也可能讓土壤慢慢鹼化(多肉喜歡微酸到中性土)。這種情況可以考慮:
- 收集雨水澆灌(最佳,天然軟水)。
- 用飲水機的RO水或純水(成本高點)。
- 偶爾用酸化水澆(比如滴幾滴無鹽白醋在一大桶靜置過的自來水裡,PH降到6左右,注意不要頻繁和濃度太高)。
- 礦泉水?沒必要,貴。除非你家喝不完... 蒸餾水?也行,純淨但缺乏礦物質。總的來說,靜置過的自來水是最方便經濟的選擇。
肥料與澆水的關係
多肉對肥料的需求並不高。過多的肥料(尤其是氮肥)會導致徒長(莖變細長,葉片稀疏),破壞株型,讓植株變得虛弱。
- 施肥時機: 只在生長旺季(春秋)施很薄很薄的肥。休眠期(冬夏)絕對不要施肥!
- 施肥方式: 最好將極低濃度的液體肥(比如標示用量稀釋2-4倍以上)加入澆的水中,隨澆水一起施用(即“灌根”)。這樣比較安全均勻。避免固體肥撒在土表,濃度難控制,也容易燒根。
- 記住: 多肉植物澆水是主要的養護動作,施肥只是偶爾的、輔助的。澆水時帶肥是比較方便和安全的方式,但頻率一定要低,濃度一定要淡。寧缺毋濫!
我踩過的坑:那些年澆水澆死的多肉...
說點反面教材,讓大家樂呵樂呵(其實是心在滴血):
- 太勤勞的“愛”: 剛入坑時,看到葉片稍微有點軟(其實可能只是服盆期正常消耗),就心急澆水,結果... 一週後化水給我看。現在懂了,葉片軟要先判斷原因,別急著澆。
- 被天氣預報坑了: 連續陰雨好幾天,想著盆土應該濕吧?沒去檢查。結果雨停了太陽一出來,悶在濕土裡的根爛了... 陰雨天氣更要拉長澆水間隔,甚至不澆。
- 盆的錯?土的錯? 早期圖便宜買了沒孔的陶瓷杯種多肉(只為了好看),澆水後水積在杯底,根泡爛了。還用過普通種菜土,澆一次水半個月都不乾,結果可想而知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盆和土是基礎!
- 夏天的衝動: 看到大太陽曬著,擔心肉肉會乾死,中午澆了水...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。盛夏澆水時機和量太重要了。
這些血淚史告訴我,多肉植物澆水真的是門實踐出真知的學問。沒有捷徑,多觀察,多思考,管住手!
養肉人的終極心法:學會“看”你的多肉
養久了就會發現,每一盆多肉都是獨特的個體。它們會用自己的狀態告訴你它們的感受。
- 葉片飽滿硬挺,顏色健康(可能因光照變色),生長點有新葉萌發? ——狀態不錯!保持住現在的養護節奏。
- 底部葉片輕微發軟皺縮? ——可能是缺水訊號,可以檢查盆土考慮澆水了(前提是根系健康)。
- 葉片整體發軟、黯淡無光,但盆土還濕? ——警惕!可能是根系出問題(悶根、爛根初期),趕緊檢查通風環境,考慮脫盆檢視根系。
- 莖幹底部發黑、變軟,葉片輕易掉落? ——大事不妙!基本是爛根的晚期了,搶救成功率低... 趕緊砍頭試試吧。
- 徒長(莖細長,葉間距拉大)? ——明顯光線不足!增加光照是根本解決辦法,光靠控水只能讓它變瘦,不會變矮壯。
- 葉片焦尖或曬斑? ——曬傷了!需要適當遮陰。這跟多肉植物澆水關係不大。
總結一下核心要點(我的澆水Checklist):
- ✅ 原則:寧幹勿溼!乾透澆透!
- ✅ 判斷乾透:竹籤法/掂盆法為主,觀察法為輔。
- ✅ 澆則澆透:直到盆底流水。
- ✅ 時機:清晨或傍晚為佳。避開烈日當頭。
- ✅ 環境:通風!通風!通風!比澆水更重要!
- ✅ 季節:
- 春夏生長季:乾透後可澆透(間隔相對短)。
- 秋冬休眠季:嚴格控水,間隔大大拉長(月計)。
- 高溫盛夏:極度控水,少量溜邊水,保命為主。
- ✅ 盆與土:透氣有孔盆 + 多肉顆粒土是安全澆水的基礎保障。
- ✅ 品種考量:極耐旱品種(仙人掌、十二卷)比部分景天薄葉品種更耐旱。
- ✅ 特殊時期:服盆期、休眠期、病弱期——特別吝嗇你的水!
我知道,說了這麼多,可能還是有朋友心裡打鼓。沒關係,養多肉就是一個不斷學習、觀察和調整的過程。不要怕犯錯(當然我希望你看完這篇能少犯點),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。每一次成功的澆水,都是和你的小肉肉建立默契的機會。看著它們在恰當的多肉植物澆水照料下健康生長,展現出最美的狀態,那種成就感,是無法言喻的。
Q & A:多肉澆水疑難雜症快問快答
Q:澆水後多肉葉片還是軟趴趴的,是沒澆夠嗎?
A: 千萬別急著再澆! 這很可能是根系出問題了(比如之前爛過根,或者剛上盆還沒服盆)。根系壞死或沒長好,澆再多水它也吸收不了。應該先檢查盆土是否過濕?是否通風不良?如果盆土濕還葉片軟,趕緊脫盆檢查根系,處理爛根後晾乾重新上盆(用乾土),放在通風散射光處,停止澆水耐心等待新根長出。
Q:出差/旅行一段時間,沒人澆水怎麼辦?
A: 對多肉來說,這往往不是大問題! 出發前幾天不要澆水,讓盆土處於乾燥狀態。把它們移到光線明亮但沒有直射強光的地方(避免乾透後曬傷),確保環境通風。健康的成株多肉,在乾燥通風的環境下,撐一個月甚至更久都沒問題(特別是秋冬)。比起找人幫忙澆水(不專業的澆水更危險),讓它們“餓著”往往更安全。回來後先別急著澆大水,檢查狀態,盆土確實乾透了再慢慢恢復澆水。
Q:聽說浸盆法澆水比較好?
A: 浸盆法(把花盆放在裝水的淺盆裡,讓水從底孔吸上去)確實能確保澆透,尤其適合盆土過乾板結、澆水無法滲透的情況。但要注意幾點:
- 只適用於盆土確實極度乾透時。
- 水位不要太高(到花盆高度1/3-1/2就行),時間不要太長(看到土表濕潤了就馬上拿出來)。
- 浸盆後要放在通風極佳的地方,讓多餘水分快速蒸發掉。
- 不推薦長期只用浸盆法,可能會導致盆土底部鹽分積累過多(因為鹽分沒有被頂部澆水沖洗帶走)。偶爾一次或作為特殊情況的補充手段是可以的。我個人更習慣用尖嘴壺澆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