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在廚房摸爬滾打多年、對臺灣味道情有獨鍾的煮婦(煮夫),煲湯這件事,我太有感觸了。那種家裡飄著湯香的感覺,是花錢也買不到的安心與溫暖。市面上教做湯的很多,但有時候講得太玄乎,食材難找,步驟又複雜,看了就讓人打退堂鼓。我想分享的,就是真正紮根在我們家餐桌、簡單實在、但美味不減的家常湯食譜。不講大道理,就嘮嘮我怎麼煮,踩過什麼坑,哪裡的小撇步最管用。準備好了嗎?我們開始吧!
目錄
廚房對我來說,是個充滿魔力的地方,尤其是當爐子上燉著一鍋湯的時候。那咕嘟咕嘟的聲音,飄散出來的香氣,總能瞬間撫平一天的煩躁。我不是什麼大廚,就是個愛吃、愛煮的家庭主婦(夫),這些年累積下來的,就是一套實實在在、屢試不爽的家常湯食譜。我發現啊,最受家人歡迎、煮起來最沒壓力的,往往就是那幾道經典的臺灣味。今天,就來跟大家掏心掏肺分享幾道我的壓箱寶,保證材料好找、步驟簡單,但味道絕對讓你滿意。
很多人覺得煮湯很難掌握,要熬很久,或者怕失敗。其實真的沒那麼複雜!家常湯食譜的精髓,就在於「家常」二字——用最普通的食材,最簡單的方法,煮出最撫慰人心的味道。訣竅在哪?我覺得關鍵在於「瞭解你的食材」和「一點點耐心」。等下你就懂了。
經典不敗!香菇雞湯

這道湯,簡直是臺灣家庭的國民湯品!從我阿嬤那一代就開始煮,到我現在煮給孩子喝。它的魅力在於香氣濃鬱、湯頭甘甜,卻又溫潤不燥,冷天暖身,熱天開胃(對,熱天我也愛喝熱湯,發發汗很舒服!)。
- 食譜名稱: 香菇雞湯 (我的阿嬤級版本)
- 食材: (4 人份)
- 雞肉:我喜歡用帶骨的「仿土雞腿」或「雞翅切塊」,大約 600 公克。帶骨的雞肉熬湯才香!(如果用雞胸肉,湯會比較清但肉容易柴,我不太推薦)
- 乾香菇:8-10 朵 (大朵小朵都可以,重點是香氣要足!泡香菇的水千萬別倒掉!)
- 老薑:一小塊 (約 5-6 片),拍裂 (薑的靈魂在於拍裂釋放味道)
- 米酒:2 大匙 (去腥增香,不可或缺)
- 水:約 2000 cc (水量要蓋過所有食材)
- 鹽:適量 (最後調味用,別一開始就加!)
- 可選: 幾顆紅棗 (增加甜味) 或 一小把枸杞 (起鍋前撒)
- 做法:
- 前置作業: 乾香菇先用冷水沖洗一下灰塵,然後用溫水浸泡至少 30 分鐘讓它完全軟化發開。泡香菇的水留著!這是天然味精。雞肉塊洗淨,如果看到多餘的油脂可以稍微去掉一些。
- 汆燙去腥: 燒一鍋水,水滾後把雞肉塊放下去,煮個 1-2 分鐘看到浮沫出來就立刻撈起,用冷水沖洗乾淨。這步驟不能省,是湯頭清澈不混濁的關鍵!(曾經偷懶省略,結果湯有股怪味,被全家嫌棄…)
- 開燉啦! 準備一個夠深的湯鍋,把汆燙好的雞肉、泡軟的香菇 (擠掉一點水份)、拍裂的薑片通通放進去。重點來了!把「泡香菇的水」輕輕倒入鍋中 (底部可能有沉澱的雜質別倒進去),再加清水到足夠蓋過所有食材。
- 加點靈魂: 淋上那 2 大匙米酒。開大火把湯煮滾,這時表面可能會有點浮沫,輕輕用湯勺撇掉,湯會更清澈。
- 耐心等待: 轉小火,蓋上鍋蓋 (留一點小縫讓蒸氣出來),讓它慢慢燉煮。至少要燉 40 分鐘到 1 小時。時間越久,雞肉的鮮味和香菇的香氣融合得越好。(用電鍋外鍋放 2 杯水跳起來再悶 15 分鐘也可以,但我偏好爐火慢燉的風味層次)
- 調味時機: 燉煮時間差不多了,開啟蓋子,試試湯頭的鹹淡。這時才加入適量的鹽巴調味。千萬別一開始就加鹽,肉質會變柴!(這個教訓來自曾經心急的我)
- 最後點綴: 如果喜歡,這時可以加入洗淨的枸杞或紅棗,再煮個 5 分鐘就可以關火。
我的一點心得: 好的乾香菇是靈魂!我喜歡買埔里或臺中新社的厚菇,香氣真的很足。雞肉汆燙務必認真做,湯頭清澈度差很多。鹽巴最後放是鐵則!這份家常湯食譜最厲害的就是那融合了雞肉鮮甜與香菇濃鬱的湯頭,簡單卻雋永。
清爽甘甜的代表:白蘿蔔排骨湯

蘿蔔的季節到了,不煮鍋蘿蔔湯怎麼行?這湯清爽解膩,帶點天然的甘甜味,大人小孩都愛喝,而且蘿蔔煮透了入口即化,特別舒服。
- 食譜名稱: 白蘿蔔排骨湯 (煮到蘿蔔透心軟)
- 食材: (4人份)
- 豬小排或排骨塊:約 500 公克 (帶點軟骨的部位啃起來更香)
- 白蘿蔔:一大條 (約 600-700公克),去皮切滾刀塊 (塊狀比片狀耐煮)
- 老薑:一小塊 (約 4-5片),拍裂
- 青蔥:1-2根,切段 (蔥白蔥綠分開)
- 水:約 2500 cc (蘿蔔會出水,但還是要加足水)
- 鹽:適量
- 白胡椒粉:少許 (可選,提味)
- 可選: 幹貝幾顆 (增加鮮味層次) 或 芹菜末 (起鍋前撒)
- 做法:
- 排骨處理: 排骨洗淨。同樣,燒一鍋水,水滾後下排骨汆燙 2-3 分鐘去除血水雜質,撈起沖洗乾淨。這動作讓湯頭清爽不油膩,很重要。(雖然汆燙很煩,但為了美味,忍一下!)
- 蘿蔔切塊: 白蘿蔔去皮後切成大小適中的滾刀塊。塊狀比較能保持形狀,煮久了也不容易全化掉。
- 爆香起手: 湯鍋裡放一點點點油 (真的不用多),冷鍋放入薑片和蔥白段,開小火慢慢煸炒出香氣。這步驟能讓湯底風味更豐富。(懶的話省略直接加水煮也行,但味道會差一點點層次感)
- 加水開煮: 倒入足量的清水 (蓋過食材並預留蘿蔔出水的空間),放入處理好的排骨、白蘿蔔塊、(如果加幹貝這時一起放)。
- 慢火細燉: 大火煮滾後,一樣撇掉浮沫,轉小火,蓋上鍋蓋燉煮。時間需要比較久,至少要煮 1 個小時到 1.5 小時,目標是把白蘿蔔煮到完全通透、用筷子能輕易戳穿的狀態。這樣蘿蔔的甜味才會完全釋放到湯裡。
- 調味與完成: 湯煮好後,加入適量的鹽和白胡椒粉 (如果喜歡) 調味。最後撒上蔥綠段 (或芹菜末) 就可以關火上桌了。
我的一點心得: 蘿蔔一定要煮透!不夠透會有一股生澀味,煮透了那股天然的甜味才會出來,湯頭也更濃鬱。排骨選帶點油脂的部位,湯會更潤口但不油膩(因為汆燙過了)。這道湯特別適合年節大魚大肉後清清腸胃。是不是很棒的家常湯食譜?
快速上桌的鮮美:蛤蜊薑絲湯

有時候下班晚了,累得要命,又想喝點熱騰騰、鮮味十足的湯怎麼辦?蛤蜊薑絲湯就是救星!5分鐘就能搞定,鮮甜無比,喝了超舒暢。
- 食譜名稱: 快手指南:蛤蜊薑絲湯 (鮮味炸彈)
- 食材: (2-3人份)
- 新鮮蛤蜊:約 600 公克 (選吐沙吐乾淨、殼緊閉的)
- 嫩薑:一小塊 (約 30-40公克),切細絲 (嫩薑的辛辣感較溫和)
- 青蔥:1根,切蔥花
- 水或高湯:約 800 cc (用雞高湯或昆布湯底更讚)
- 米酒:1 大匙 (去腥提鮮)
- 鹽:極少許或不加 (蛤蜊本身有鹹度!)
- 香油:幾滴 (可選)
- 做法:
- 蛤蜊吐沙: 買回來的蛤蜊一定要確認吐沙乾淨。如果是市場買的,回家再用加了少許鹽的冷水浸泡約 30 分鐘到 1 小時,讓它吐乾淨沙。烹煮前再多沖洗幾遍。
- 煮滾湯底: 鍋中放入水或高湯,加入嫩薑絲,開中大火煮滾。
- 下蛤蜊: 湯滾後,放入洗淨的蛤蜊,立刻淋上米酒。
- 等待開殼: 蓋上鍋蓋,轉中火,煮大約 3-5 分鐘,直到蛤蜊「啵啵啵」全都開啟嘴巴。這時香氣已經讓人流口水了!
- 最後調味與點綴: 立刻關火!嚐一下湯頭的鹹淡(因為蛤蜊會釋放鹹度),九成九是不用再加鹽了。如果覺得太淡,加一咪咪鹽就好。撒上蔥花,喜歡的話滴幾滴香油提香。
我的一點心得: 這道湯的核心就是蛤蜊的新鮮度和吐沙乾淨!寧願多花點時間讓蛤蜊吐沙,也不要喝到滿口沙,那感覺真的糟透了。薑絲用嫩薑比較不搶戲。切記千萬不要煮過頭!蛤蜊殼開了就關火,肉才不會縮水變橡皮。這份家常湯食譜絕對是忙碌日子的好夥伴,鮮甜程度讓人一碗接一碗。
營養滿點的素食選擇:味噌豆腐海帶湯

家裡有人吃素,或是想來點清爽無負擔的湯品嗎?味噌豆腐湯絕對是好選擇。味噌的發酵鹹香,加上豆腐的軟嫩,海帶的鮮味,營養又好喝。
- 食譜名稱: 暖心素味:味噌豆腐海帶湯
- 食材: (3-4人份)
- 板豆腐:1 盒 (約 300公克),切小塊 (用嫩豆腐也可以,口感不同)
- 乾燥海帶芽:一小把 (約 5-10公克),泡水還原 (或用新鮮海帶結)
- 味噌:2-3 大匙 (選自己喜歡的口味:赤味噌濃厚、白味噌甘甜,我習慣用混合的)
- 水:約 1500 cc
- 柴魚片:一小把 (約 10公克) – 這是湯底鮮味的來源!(純素者可省略或用昆布熬湯底)
- 青蔥:1根,切蔥花
- 香油:少許 (可選)
- 做法:
- 準備食材: 豆腐切塊。乾海帶芽用冷水泡開,約 5 分鐘即可膨脹,瀝乾備用。如果用新鮮海帶結,洗淨即可。
- 煮湯底: 鍋中加入冷水,放入柴魚片,開中火煮。在水快要滾開、「鍋邊起小泡」但還沒大滾的時候,就把柴魚片撈起來!(這是重點!煮滾了柴魚片會有苦味)。這就是簡易的柴魚高湯。
- 加入豆腐與海帶: 在柴魚高湯裡,放入切好的豆腐塊和泡開的海帶芽 (或海帶結)。
- 溶解味噌: 轉小火,讓湯保持微滾但不要大滾的狀態。取一個小濾網或湯勺,舀一些熱湯出來,把味噌放在濾網上用湯匙慢慢壓開、溶解到熱湯裡。千萬不要把味噌塊直接丟進湯鍋! 這樣會溶解不均勻且有結塊。把溶解好的味噌湯倒回鍋中。重複動作直到味噌完全溶解在鍋裡。
- 最後步驟: 味噌溶解均勻後,試一下味道(味噌已有鹹度,通常不需再加鹽),確認豆腐和海帶都熱透了即可關火。切記味噌湯不能大滾! 滾沸會破壞味噌的風味和營養。撒上蔥花,滴幾滴香油提味。
我的一點心得: 味噌溶解的技巧是關鍵!直接丟進去煮真的會悲劇,整鍋湯會有顆粒感。柴魚片提鮮很重要,但記得在水滾前撈起。豆腐用板豆腐比較不容易煮爛,嫩豆腐口感更滑嫩但容易碎。這份家常湯食譜變化多,可以加點金針菇、鴻喜菇,甚至一點點蔬菜丁,就是豐富的一餐了。
滋補養生的傳統味:四神湯

說到臺灣的滋補湯品,四神湯絕對名列前茅。雖然名字有「四神」,但現在常見用料其實很親民。它溫和補脾祛濕,味道甘醇,喝完身體感覺很舒服,尤其在天氣轉換或覺得疲倦時。
- 食譜名稱: 古早養生味:家常四神湯
- 食材: (4-6人份)
- 藥材包 (主體):
- 淮山 (山藥乾):約 30 公克
- 芡實:約 30 公克
- 蓮子:約 30 公克 (記得去芯,不然會苦)
- 茯苓:約 20 公克 (或薏仁 30 公克 – 薏仁更常見也便宜,祛濕效果也好)
- (傳統「四神」通常指淮山、芡實、蓮子、茯苓/薏仁)
- 主食材:
- 豬小腸:約 600 公克 (處理乾淨的) 或 豬肚:半個 (處理乾淨的) – 我偏好小腸,口感Q;用排骨也可以,但風味不同。
- 調味:
- 米酒:1/2 杯 (約 120cc) – 去腥增香很重要
- 水:約 3000 cc
- 鹽:適量
- 當歸:一小片 (可選,增加香氣)
- 可加: 幾顆紅棗
- 藥材包 (主體):
- 做法:
- 處理內臟 (重要!): 豬小腸或豬肚是風味來源,但處理不乾淨會有異味。強烈建議買市場或超市處理好的! 回家再用麵粉、鹽巴徹底搓洗內外,沖洗乾淨。小腸我會剪成段狀比較好入口。豬肚切塊。
- 汆燙去腥: 燒一鍋水,水滾後放入處理好的小腸或豬肚、以及 2-3 片薑,淋點米酒,汆燙 3-5 分鐘去除腥味,撈起沖洗乾淨。(這步驟不能偷懶,否則湯會有味道)
- 浸泡藥材: 將淮山、芡實、蓮子、茯苓/薏仁稍微沖洗一下,用冷水浸泡約 20 分鐘。(蓮子記得檢查去芯了沒)
- 開始燉煮: 準備一個大湯鍋,放入所有藥材 (連同泡的水)、汆燙好的小腸/豬肚、當歸片 (如果用)、紅棗 (如果用)。
- 加水加酒: 倒入足量的清水 (約 3000cc) 和 1/2杯米酒。
- 漫長燉煮: 大火煮滾後,轉為「最小的火」,蓋上鍋蓋 (留縫),慢燉至少 2 個小時,目標是將小腸或豬肚燉到軟爛入味,藥材的精華也融入湯中。(用電鍋的話外鍋要加水燉煮至少2-3次)
- 調味: 燉煮時間足夠後,開啟鍋蓋,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。四神湯本身藥材帶有甘味,鹽不用多。
我的一點心得: 這道家常湯食譜最麻煩的就是處理小腸或豬肚,真心建議買處理好的省事。藥材比例很重要,不要貪多,不然藥味會太重反而不好喝。米酒的量要夠,去腥提鮮效果顯著。燉煮時間一定要足夠,小腸咬不動就毀了。喝起來湯頭應該是甘醇順口、帶點米酒香和藥材香的。這湯冷掉表面會凝結一層薄薄膠質,加熱再喝一樣美味。
來點實用工具:我的家常湯品心得整理
煮了這麼多年湯,有些小技巧和心得,整理給大家參考一下:
臺灣家常湯品懶人包比較
湯品名稱 | 主要風味 | 準備時間 | 烹煮時間 | 難易度 | 適合場合 | 個人推薦指數 (★★★★★為滿分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香菇雞湯 | 濃鬱甘甜、香菇香氣足 | 中等 (需泡菇) | 長 (40-60分鐘+) | ★★☆☆☆ (簡單) | 家常晚餐、滋補、宴客 | ★★★★★ |
白蘿蔔排骨湯 | 清爽甘甜、蘿蔔軟爛 | 中等 (需汆燙) | 長 (60-90分鐘+) | ★★☆☆☆ (簡單) | 家常晚餐、解膩、季節時蔬 | ★★★★☆ |
蛤蜊薑絲湯 | 極致鮮甜、快速 | 短 (需吐沙) | 極短 (5分鐘!) | ★☆☆☆☆ (超易) | 快速晚餐、宵夜、前湯 | ★★★★☆ (鮮度愛好者必試) |
味噌豆腐海帶湯 | 鹹香清爽、營養 | 短 | 短 (15分鐘以內) | ★☆☆☆☆ (簡單) | 素食選擇、快速晚餐、搭配主食 | ★★★★☆ |
四神湯 | 甘醇藥膳香、滋補 | 長 (處理內臟) | 極長 (2小時+) | ★★★☆☆ (中等) | 養生進補、轉換季節 | ★★★★☆ (愛藥膳味者會上癮) |
食材挑選小秘笈 (主觀經驗)
- 雞肉: 燉湯首選「仿土雞」或「放山雞」的腿肉、翅膀或骨架。肉質比較緊實耐煮,湯頭也比較鮮甜濃鬱。超市的肉雞塊適合快煮,久煮容易散爛。(傳統市場早上去買比較新鮮!)
- 豬肉: 排骨湯用「豬小排」有肉有骨有軟骨,口感豐富。四神湯用「豬小腸」要挑厚薄適中、處理乾淨的。(豬肚處理更費工,新手建議跳過)
- 海鮮: 蛤蜊務必選活的(閉殼緊密或觸控會閉合)、吐沙乾淨的。(買回家再吐一次沙更安心) 魚類煮湯則要新鮮。
- 乾貨: 香菇要選傘肉厚實、香氣濃鬱的。乾幹貝選色澤金黃、形狀完整、味道鮮香的。(別買太白或有怪味的)
- 蔬菜: 白蘿蔔拿起來沈甸甸、表皮光滑無空心。牛蒡要選粗細適中、表皮泥土多代表新鮮。
偷呷步!省時美味備料法
- 善用分裝冷凍: 像是香菇雞湯的雞肉(汆燙好)、蘿蔔排骨湯的排骨(汆燙好),可以一次處理多份,分裝冷凍。要煮湯時直接丟下鍋,省下處理時間!(但蛤蜊、豆腐不適合冷凍)
- 預製高湯冰磚: 有空時用雞骨、豬大骨熬一大鍋基礎高湯(只加薑片、蔥段、酒去腥),放涼後分裝到製冰盒冷凍成冰磚。煮任何湯時丟幾塊下去,鮮味立刻升級!(尤其煮快手湯或蔬菜湯時超好用)
- 電鍋萬能: 除了蛤蜊湯這種快手的,其他需要慢燉的湯品(香菇雞、蘿蔔排骨、四神湯),通通可以交給電鍋!外鍋加水,按下開關,跳起來悶一下就好。不用顧火超省心。(味道跟爐火慢燉有細微差別,但方便性取勝)
關於家常湯食譜,你可能有這些疑問 (Q&A)
- Q:為什麼我煮的湯總感覺不夠鮮甜?
- A: 這可能有幾個原因:(1) 食材不夠新鮮,特別是肉類和海鮮,新鮮度是鮮甜的基礎。(2) 汆燙沒做好,肉類的血水雜質沒去除乾淨,會影響湯頭純淨度和鮮味。(3) 火候或時間不足,尤其是需要慢燉的湯(如香菇雞、蘿蔔湯),時間不夠味道就沒融合。(4) 忘了加點「靈魂」,像香菇雞湯的米酒、蛤蜊湯的米酒和薑絲,都是提鮮關鍵。試試看做好汆燙,給慢燉湯足夠時間,再加點米酒看看!
- Q:湯不小心煮太鹹了,怎麼辦?
- A: 別慌,有救!(1) 最推薦:加點「水」稀釋。這是根本解法,但可能會讓湯味變淡。(2) 加點「糖」綜合鹹味。少量的糖(冰糖更好)可以平衡鹹度,但別加太多變甜湯!(3) 加入吸味的食材:切塊的白蘿蔔、馬鈴薯或豆腐放下去再煮一下,它們會吸收一些鹽分。(4) 加點「酸性」平衡:擠幾滴新鮮檸檬汁或加一小匙白醋(要非常小心,一點點試),酸味也能緩和鹹味。下次記得鹽巴一定要「最後放」、「邊加邊試」!
- Q:隔夜的湯還能喝嗎?怎麼處理比較好?
- A: 可以喝,但要妥善儲存! (1) 完全放涼後再冷藏:熱湯直接進冰箱容易變質。湯放涼到室溫(不超過2小時)再蓋好蓋子冷藏。(2) 盡快喝完:通常建議冷藏的湯在 2-3天內 喝完最佳。尤其是海鮮湯(如蛤蜊湯)更要當天喝完。(3) 徹底加熱:要喝時務必「煮沸」再喝,殺滅可能的細菌。(4) 注意湯的狀態:如果出現異味、酸味、黏稠感或大量氣泡,絕對別喝,直接倒掉!(5) 葉菜類湯不適合隔夜:像餛飩湯、有菠菜的湯,隔夜口感變差、亞硝酸鹽問題也較需注意,儘量當餐喝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