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巷口那陣炭火混著芝麻的焦香又飄進窗裡,勾得我肚子咕嚕直叫。自從上次吃到那家老師傅的燒餅後,我就著了魔似的想自己動手做。坦白說,失敗的次數多到家人看到麵粉袋就皺眉,但那種親手揉出層次、烤出酥脆的成就感,真的讓人上癮!今天就來分享我繳了不少「學費」才換來的 燒餅做法,從挑粉開始,手把手帶你做出不輸名攤的臺式燒餅香氣。
目錄
食材挑選:成就好燒餅的基石,差一點就差很多!
你以為麵粉都一樣?大錯特錯!要做出口感酥中帶韌、層次分明的燒餅,麵粉是靈魂。我試過普通中筋,結果燒餅吃起來像發糕,軟趴趴沒精神。後來才搞懂,燒餅專用的是「中高筋麵粉」,筋度夠才能撐起層次,但又不會像麵包那麼韌。推薦大家找「水手牌」或「聯華」的中高筋粉,成功率真的高很多(超市就買得到)。
油脂更是關鍵的魔法師。傳統用豬油才有那骨子裡的濃鬱酥香,我試過一次就回不去了!記得選冷藏的、雪白紮實的豬板油自己熬,香氣跟市售現成豬油完全是兩個世界!熬豬油時加點蔥薑去腥,香氣更迷人。素食朋友也別灰心,用冷藏的無水奶油效果也不賴,只是風味不同罷了。
燒餅食材準備清單:
類別 | 必備材料 | 關鍵作用 | 我的選購心得 & 替代方案 |
---|---|---|---|
粉類 | 中高筋麵粉 | 撐起組織骨架,形成酥韌口感 | ❗️不能用普通中筋代替!找「水手牌」或「聯華」的中高筋粉最穩妥。 |
油類 | 新鮮豬板油 (自熬豬油最佳) | 香氣來源,層次締造者 | 熬豬油記得加蔥薑去腥。素食可用「冷藏」無水奶油,風味不同但酥感仍在。 |
液體 | 溫水 (約40℃) | 活化酵母、促進麵糰融合 | 💧手摸不燙即可,太熱會燙死酵母,太冷發酵慢。 |
發酵元素 | 速發酵母 | 讓燒餅蓬鬆的關鍵 | 🔍用量寧少勿多!過多會有刺鼻酸味。 |
風味靈魂 | 白芝麻、鹽、糖 | 芝麻增香、鹽提味、糖助上色與發酵 | 鹽記得炒過或用花椒鹽,香氣更足。 |
加分選項 | 老麵 (可省略) | 增添風味層次、讓口感更溫潤 | 沒有也沒關係,第一次做先求成功! |
小提醒:
- 酵母活化很重要! 溫水+一小撮糖先拌勻酵母,靜置5分鐘看到表面冒泡泡再用,保證活力十足!
- 鹽要後放! 直接接觸濕酵母會抑制發酵,等麵粉和水大致混合後再加鹽揉勻。
- 豬油狀態是關鍵! 絕對要 冷藏到硬硬的固態 才好操作!軟油一擀就混油,層次全毀(我的血淚教訓😭)。
完美食譜比例:黃金數字,照著做不出錯!
失敗幾次後,我發現精準秤重絕對必要!憑感覺下場就是時鹹時淡,麵團太濕或太乾。這份比例是我試到最穩的「基礎安全牌」,成功率超高:
基礎燒餅麵團 (約做8-10個):
- 中高筋麵粉:500公克 (強烈建議過篩!)
- 溫水 (40℃):280-300毫升 (視麵粉吸水性微調)
- 速發酵母:5公克 (約1.5小匙)
- 細砂糖:15公克 (助發酵和上色)
- 鹽:8公克 (用炒過的花椒鹽更香!)
- 冷藏豬油 (或無水奶油):20公克 (揉入麵團用)
油酥材料:
- 冷藏豬油 (或無水奶油):130公克 (必須冷藏硬態!)
- 中筋麵粉:130公克
- 鹽:3公克 (若豬油無鹽)
表面裝飾:
- 白芝麻:適量
- 糖水 (或蜂蜜水):少許 (幫助芝麻黏牢)
時間管理表:
步驟 | 所需時間 | 等待時可以做什麼? | 成敗觀察點 |
---|---|---|---|
揉麵 & 基本發酵 | 揉麵10-15分鐘 + 發酵60分鐘 | 準備油酥、整理廚房 | ✅ 麵糰應變成2倍大,手指戳洞不回縮 |
包油酥 & 擀捲醒麵 | 操作20分鐘 + 每次醒10-15分鐘 | 休息片刻、預熱烤盤/烤箱 | ❗️麵皮若破酥漏油,下次冷藏再久些 |
最後發酵 | 30-40分鐘 | 預熱烤箱至220℃ | ✅ 燒餅胚明顯變蓬鬆、輕按緩慢回彈 |
烘烤 | 15-20分鐘 | 滿屋飄香,忍住偷吃的衝動! | 👀 表面金黃、側邊有明顯層次膨開就成功! |
手把手做法:層次分明的秘訣全在細節裡!
第一步:喚醒麵團的生命力 (揉麵與發酵)
溫水先溶解糖和酵母,看到表面冒小泡泡再倒進麵粉中。用筷子攪成雪花片狀後才下鹽和那20克豬油。這時就要使出「搓揉」的功夫了!不是亂捶一通,要像搓洗衣服那樣,用手掌根部把麵團推出去、收回來。剛開始黏到懷疑人生是正常的(我每次都覺得手指快廢了),堅持住!揉到「三光」:麵團光滑、手光、盆光。蓋上濕布或保鮮膜,找個溫暖無風的角落讓它長大(冬天我會放微波爐裡,旁邊放杯熱水助發)。
發酵完成判斷:
- 體積變大約2倍大。
- 手指沾粉往中間戳個洞:洞洞不會回彈、邊緣不塌陷,完美!
- 拉開內部是蜂窩狀組織。
第二步:油酥製作 & 包酥擀捲 – 千層的魔法
等麵團發酵時來做油酥。冷藏硬豬油+麵粉+鹽,用切、壓的方式混合成團,千萬別揉搓!搓了豬油融化就毀了。拌到沒乾粉就停手,整成方塊冷藏備用。
重頭戲來了——包酥!把發好的麵團輕輕拍扁排氣(別死命捶),擀成一個大長方形。把冰硬的油酥塊放中間,像包信封那樣四邊折過來封好。接著就是展現耐心的時刻:輕柔地、均勻地把它擀開成長方形(記得灑點手粉防黏)。像折三折信紙那樣折起來,轉90度,再擀開、再折三折。這個動作重複至少2次。擀的時候若感覺油酥變軟、快破皮,立刻停下!整盤放進冰箱冷靜15分鐘再繼續(急不得啊,破酥就沒層次了)。最後一次折完三折後,稍微鬆弛10分鐘。
第三步:整形、最後發酵 & 妝點芝麻
把摺好的大麵片擀開(約0.8公分厚),從長邊緊密地捲成長棍狀。這條「麵棍」就是層次的來源!切成8-10等份。切面朝上壓扁,輕輕擀成圓餅或牛舌狀(別太薄)。表面刷一層薄薄的糖水(蜂蜜水也行),豪邁地沾滿白芝麻!沾好後用手壓實一點,芝麻才不會烤時掉滿爐。排上烤盤(留膨脹空間),蓋上保鮮膜做最後發酵,等到明顯變胖、輕按慢回彈就行了。
第四步:炙烤出爐!香酥的關鍵火力
烤箱務必提前預熱至上火220℃/下火200℃(家用小烤箱溫度要夠高才行)。傳統炭爐當然是最香,家裡就用烤箱吧。把發好的燒餅胚放進烤箱中上層,烤個15-20分鐘。密切注意!看到表面變成漂亮的金黃色、側邊明顯膨開一層層的「裙邊」,香味也衝出來了,就大功告成!出爐後移到網架上晾涼,這時的酥脆感最銷魂,但小心燙嘴!
燒餅層次分明關鍵排行榜:
1. 油酥狀態必須夠冰硬 > 冷藏比冷凍好操作,硬才好擀開不混油。
2. 擀捲手法要輕柔均勻 > 太用力壓迫油酥層,層次就黏死。
3. 適時冷藏讓麵團冷靜 > 感覺油酥變軟或有破皮風險,立刻送冰箱!
4. 最後發酵不能過度 > 發過頭烘烤時油酥融化,層次會塌扁。
5. 烘烤溫度要夠高夠快 > 快速定型才能膨出完美「裙邊」。
燒餅做法常見Q&A:破解你的實作難題
Q:為什麼我的燒餅烤出來硬邦邦、像石頭?
A: 最大兇手通常是「發酵不足」或「揉麵不到位」!酵母活性夠嗎?水溫對嗎?基本發酵時間夠長、有發到2倍大嗎?揉麵有沒有揉出筋性(至少10分鐘)?溫度太低也會影響發酵,冬天要額外製造溫暖環境。另外,烘烤時間過長或溫度太低,水分烤乾了也會硬。
Q:明明照步驟做,烤的時候層次為何黏在一起、膨不起來?
A: 這超常見!八成是「破酥」了。擀麵團時油酥太軟融化、或是擀太薄導致油酥層被壓破混入麵團。解決之道:油酥務必保持冰硬狀態操作;擀開時力道要均勻輕柔;感覺麵皮變軟黏或油快滲出,馬上停止!整盤冰回冰箱15分鐘再繼續。另外,最後發酵過頭也會讓油酥融化導致層次消失。
Q:素食者不想用豬油,用植物油替代可以嗎?效果差在哪?
A: 當然可以!但效果真的不一樣。植物油(如大豆油、葵花油)熔點低,和麵粉混合後狀態比較軟黏,操作難度較高(容易混酥),烤出來的香氣也遠不及豬油濃鬱,酥脆度較弱、偏向「酥鬆」口感。最佳替代品是「冷藏的無水奶油」,它也是固態油脂,操作性和層次效果會比液體植物油好非常多,雖然少了豬油香,但奶香別有風味!
烤盤出爐那刻,整間房子都是熱騰騰的芝麻與麵粉焦香,誰還忍得住?顧不得燙手就先撕開一個,看著熱氣從千層縫隙裡竄出,喀滋一口咬下,外層酥到掉渣、內裡柔軟帶點咬勁,豬油的香氣混著芝麻在嘴裡炸開… 這份 燒餅做法 的筆記,是用好幾盤失敗品換來的。別怕麻煩,照著步驟慢慢來,尤其油酥保持冰涼!多練習幾次,你也能端出讓鄰居探頭問「哪裡買?」的手工燒餅。記得,剛出爐的最好吃!冷掉回烤一樣香脆。